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如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可能还有个别病人会出现出血症状。这类疾病可以由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指的是一类疾病,其临床症状比较接近,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起病(体温≥38℃),大多数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乏力表现明显。部分病人有上腹部压痛、意识改变、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有出血症状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多数患者有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血小板总数明显降低;部分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指标明显升高。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家畜或老鼠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群易感性及发病季节特点是什么? 蜱传疾病流行规律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特点,是常见疾病,具有地域性,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感染多在5—10月份。人群均易感,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现在国内已经很明确存在的几种蜱传疾病,如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都在进行疫情监测与报告,这些蜱传疾病多见于丘陵和森林地带。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流行趋势是什么? 每年4月份到8月份是发生病例比较集中的时间,这个可能和媒介活动本身有关,随着秋冬季节到来,这些媒介活动少了,发病将会减少。 6.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原则是什么? 在治疗上,无特效药,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果出现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公众没有必要因此恐慌。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预防措施是什么?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或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在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在个人防护方面,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长袖衣服,不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着浅色、光滑衣服等。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8.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9.蜱传疾病种类有哪些? 目前全世界已知蜱类有余种,我国已发现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 10.布尼亚病毒科学术分类有哪些?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包括种以上的病毒,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年正式命名,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本科命名来自其原型布尼亚姆韦拉病毒,而该病毒因最先从非洲乌干达西部名叫布尼亚姆韦拉的地方分离到而得名。布尼亚病毒属包括至少13个血清组的种病毒及12种未分组的病毒,大多数由蚊子传播,包括加里福尼亚脑炎病毒及可引起人类脑炎的LaCrosse病毒以及一些其他可引起人类发热性疾患的病毒。白蛉病毒属包括白蛉热病毒、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及至少28种其他病毒,主要由白蛉传播,但其中有些也从蚊分离到。许多脊椎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可被感染。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原为一种绵羊病的病原体,近年在非洲人群中曾引起几次大的疾病流行。纳伊罗病毒属从纳伊罗毕绵羊病病毒命名,其原型病毒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此属至少包括19种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主要由蜱传播。乌库病毒属包括乌库尼米病毒及另外6种病毒,由蜱传播,从自然界啮齿动物及从蜱分离出,对人类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此外,尚有10种病毒由于生化及血清学资料不够,尚难分到上述四个属中去,以及23种根据形态特征归类到本科的可能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134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