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心内科时遇到一个病人,入院时查血小板计数是*10^9/L,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天后复查血小板计数骤降至2*10^9/L,考虑该患者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满口血疱、牙龈出血、输液的针口渗血,让人印象深刻。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HIT是指在应用肝素治疗后出现的血小板下降,临床分为I型和Ⅱ型。I型是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下降,通常出现在肝素应用后1~4d,血小板数量只是轻度下降,罕见低于×/L,即使在不停用肝素的情况下,血小板也可在3d内恢复正常。Ⅱ型是一种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通常发生在首次应用肝素后的5~14d,临床表现为血小板下降并伴有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抗原是PF4和肝素形成的复合物(PF4/H),PF4/H和血小板抗体结合后导致血小板激活,新生血栓形成。 在应用肝素的人群中,HIT的发病率约为(1~5)%。但其发生率与肝素类型、是否为手术患者、手术种类等均有关,与普通肝素相比,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人群中HIT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达到0.6%。HIT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约65%病人在停用肝素一周后血小板完全恢复正常,但血小板恢复正常后,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仍会持续存在4-6周。 HIT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评价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临床评价主要依据“4Ts”标准,即基于血小板下降的程度、血小板下降与肝素应用的时间关系、有无新发血栓形成以及是否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血小板下降这4项标准的评分系统(表1)。 治疗:1.立即停用肝素;2.替代抗凝治疗:HIT虽然引起血小板下降,但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下降不同,再发新生血栓的风险极高,而很少引起出血,因此治疗应以抗凝治疗为主。HIT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血小板和肝素形成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并诱发机体产生抗体,进而造成更大量的血小板破坏和消耗,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血小板聚集,最终导致广泛的血栓形成。对此类患者应用肝素会促进抗原抗体反应,加剧血栓形成,因此应立即停用肝素类药物,改为非肝素类的抗凝药物,可应用的药物包括:达那肝素、来匹卢定、阿加曲班、磺达肝葵钠、比伐卢定。此外应避免使用香豆素类抗凝药,如华法林。 对于单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治疗应持续至血小板恢复后2—4周,而出现血栓的患者则需持续3—6个月。另外,由于输注血小板可促进血栓素释放及血栓形成,应避免使用。 白癜风土方治疗办法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hl/102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