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示

防蜱虫叮咬

夏季,是人们外出踏青、旅游的美好季节,也是蜱虫活动高峰期。蜱是一种媒介生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就是由蜱叮咬引起的。大家对蜱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吧!

什么是蜱?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主要存在于丘陵、山区的草丛、树林中。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同时蜱还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以传播哪些疾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人被蜱叮咬后的1-2周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个别有呕吐、腹泻症状,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传播?

◎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病原体的蜱;其次为该病患者。

◎该病传播途径主要为被蜱叮咬;其次,未采取防护措施直接接触该病患者的血液等体液也能造成感染,甚至引起聚集发病。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感染以后均可发病,尤其是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较重。

怎样预防蜱虫咬伤?

◎及时清理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及垃圾,避免蜱滋生。

◎蜱喜欢附着动物身上,家中宠物注意预防,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药浴。

◎蜱虫大多生活在野外,森林、树丛、茂密的长草都是它喜欢的地方。因此进入林区或者野外,要做好个人防护:应穿浅色长袖衣服,扎紧袖口、领口;不要穿凉鞋或光脚走在草丛中;针织衣物表面应该尽量光滑;应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去往树木茂盛的地方,头面部进行遮挡;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含有避蚊胺的市售驱避剂或者花露水。

◎从事田间劳动或野外旅行时,尽量避免在蜱类栖息地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者喷洒。

◎如果携带宠物出行,返回时应仔细观察宠物体表有无蜱类附着。

被蜱咬了怎么办?

◎发现蜱虫叮咬,医院处理。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否则,可能会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里,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于皮肤不慎接触蜱,尤其是接触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如出现发热、乏力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暴露史,如野外活动史和蜱叮咬史。

◎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如何护理病人?

◎目前已被证实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等体液感染健康人。因此该病患者应隔离治疗。

◎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时要采取标准防护(穿隔离衣、戴口罩、戴手套),若病人出现咳血应佩戴护目镜。

◎参与护理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若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接触粘膜部位(例如接触患者血液后未洗手消毒便吸烟、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子等)。

◎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kdmk.com/mbyfl/15315.html

------分隔线----------------------------